耳聋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谁不曾被这个耳聋的天才打动 [复制链接]

1#
行*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rjvip.cn/xiaofei/1218.html

每当周末晚上,主页菌就喜欢独自一边翻着台湾作家杨照或者焦元溥讲解古典音乐的书,一边听对应的乐章。嗯,今晚,看的是杨照《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一书中说晚年耳聋后的贝多芬。

对于一个音乐家,大概没有比耳聋更大的挫折。天才如贝多芬,他的晚年就是在疾病、孤独和耳聋的多重折磨中度过的。但在杨照看来,耳聋于贝多芬自己是折磨;于音乐却未尝是一件憾事,因为耳聋让这个天才的音乐家摆脱了现实的藩篱,开启了后来的一条革命性道路。

豆瓣有网友说听贝多芬的感受:曾经贝多芬一直向上帝咆哮,现在上帝通过贝多芬向我咆哮。主页菌中学时看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激动到不行,后来陆续听贝多芬,关于他的关键词不断增加:苦难、孤独、狂暴、斗争、伟大、辉煌……恐怕没有人,不被贝多芬折服吧。

耳聋带来想象与愿景

杨照

还好他听不到。

他只听见从乐谱上传来直接、美妙的想象声音,

他活在那样的想象声音世界里,

孜孜矻矻地将想象中听到的音乐抄写下来。

乐圣贝多芬受损的听觉越来越差。到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第九号交响曲》创作时,他已经听不见外界的声音了。然而他仍然坚持在首演时,亲自指挥。因为他是个骄傲的艺术家,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用不对的方式演出,他要求乐团紧盯着乐谱,依照他指示的速度与音量演奏。演奏结束,全场听众动容、起立,为他喝彩,然而就连那响亮到震得楼板微颤的叫好声,贝多芬都听不见,一直到好心的团员引领他转过身来,他才确切了解听众的反应。

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首演片段。来自贝多芬传记电影《不朽真情》,虽虚构,但很好地传达了欢乐颂的精髓,推荐一看。

这是许多人熟悉的故事。这是贝多芬音乐历程之所以感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丧失了音乐家最重要、关键、不可或缺的天赋——听觉,面对命运如此残酷的摆弄,这个人竟然还不屈服,他昂然俨然地在命运面前,创作了听觉再好的人都创作不出的最豪华、最气派的交响曲。

丧失听觉没有挫败贝多芬。不过,丧失听觉不可能没有改变贝多芬。他本来可以做的事变得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了。例如,他不可能再演奏自己写的钢琴曲。

贝多芬与钢琴最亲近,最是不遗余力地尝试、开发钢琴的复音结构。除了被称为“钢琴新约圣经”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之外,贝多芬还写了五首钢琴协奏曲,其中前四首,首演时坐在钢琴前担任主奏的,都是贝多芬自己。

第五首钢琴协奏曲(一般通称《皇帝协奏曲》)写完,贝多芬多想跟以前一样,自己担当首演,然而他的耳朵无法听见乐团的乐音,也就不可能与乐团往来呼应,做出适当的协奏效果,百般无奈与不得已,贝多芬将这首曲子交给弟子卡尔·车尔尼首演。

而且从此到逝世,贝多芬再没有写过一首钢琴协奏曲。这当然是耳聋带来的代价。如果耳朵不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多芬会热情地继续试验、开发钢琴协奏曲的种种可能,会为我们留下更多、更丰富的钢琴协奏作品。

贝多芬《第五首钢琴协奏曲》

想象中的音乐

不过,换个角度,我们也该考虑:贝多芬丧失听觉,固然剥夺了我们聆听更多杰出钢琴协奏曲的机会,但在另一方面带给这个世界其他的宝贵礼物。

耳聋之后,贝多芬听到的不再是现实的音乐,而是他从音谱里读到的,在脑中相应响起的想象的音乐。因为只能想象,他的音乐也就不再被物理、物质的现实拘限了。

贝多芬一直关心钢琴制造工艺上的进步发展。他对既有钢琴的不满,众所周知,他希望钢琴可以更洪亮、更雄伟些,还要求钢琴该更温柔、更善吟唱些。每写一首新的曲子,他都对钢琴无法真正达到他在乐谱上标示的效果,感到沮丧挫折。

因为他会一再被刺激、被提醒,想象的钢琴乐曲,和现实钢琴发出的声音,有多大落差。直到有一天,他完全听不到现实的钢琴声音。

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是从现实里解放出来的神妙结果。反正听不见了,他可以不必再在乎真实钢琴能如何演奏,他一步步专注投入于书写想象的音乐、应然的乐曲,至于实然上这些乐曲能否浮现,就非他所能顾及的了。

放在那个时代,贝多芬的后期钢琴作品是不合理的。钢琴根本没好到可以做出他要求的声音。他追求的强音会强到让琴弦击断,甚至琴柱折裂,更重要的是,他谱写的和声共振会糊成一片,或出现不和谐泛音。

还有,那个时代一般钢琴演奏者的技巧,根本没有好到那个程度,能不改乐谱忠实弹奏。毕竟,那是在舒曼引起浪漫革命之前,肖邦、李斯特彻底改写钢琴技巧意义之前。

如果贝多芬听得见,如果他真的听到这些曲子实际演奏产生的乐音,他一定没有信心再朝这条大胆、革命性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会醒觉:这样的曲子是没希望的,是弹不出来的。

还好他听不到。他只听见从乐谱上直接传来美妙的想象声音,他活在那样一个想象声音的世界里,孜孜矻矻地将想象中听到的音乐抄写下来。

贝多芬

车尔尼让想象成真

贝多芬或许没有料到:这些原本只存在他想象中的声音,正因为他勇敢、傲然地写下来,出版了,竟然说服了许多人前仆后继做出各种努力,一定要将之实现。

这些人当中,一个重点要角就是卡尔·车尔尼。车尔尼精力过人,一生创作过近千首作品,而作曲还不是他真正最主要的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花十小时教导学生弹琴,教学之余才利用时间写曲子。他的作品中因为有许多明明白白就是教学的副产品。针对不同学生,车尔尼写了一套又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本。

车尔尼不只是贝多芬的学生,他根本是贝多芬生命的延续。他自己没有什么原创的曲子传世,然而透过他的教导,依循他写的教本,19世纪欧洲钢琴演奏在一代间脱胎换骨,钢琴技巧突飞猛进。

没有车尔尼,不会有李斯特,李斯特正是车尔尼教出的高材生。没有李斯特在钢琴技巧上的炫目发展,也就无从产生后期浪漫派的曲式与极端情绪表达了。

车尔尼

车尔尼用再细腻不过、再扎实不过的方法,指示钢琴家一条路,让他们得以趋近,进而得以实现原本只存在于贝多芬想象中的音乐。一个聋人摆脱现实条件假想出来的超越声音,非但没有被现实鄙弃、遗忘,反而倒过来改变了现实,让未来现实的钢琴音乐,都必须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往上爬。

什么叫愿景?耳聋后的贝多芬,就是个愿景的制造者,因为他具备了面向愿景最重要的条件——不受现实条件拘束,可以暂时搁置某项别人视为再当然不过的现实前提,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尊重自己想象中泉涌出来的图像与声音。

然而愿景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梦想,愿景要能说服一部分愿意行动的人,激发出他们的行动热情,努力去实现愿景。如果从来不曾说服、吸引像车尔尼那样的人,贝多芬的音乐就只是空中楼阁、无根的幻觉,有了车尔尼,想象音乐成了愿景,成了贝多芬身后具体存在的“未来现实”。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指挥:卡拉扬

以上文字选自

杨照《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理想国,年9月

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

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在这辑随笔集中,杨照不仅仅是去赏介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音乐家的人生,知晓那些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魅力的秘密,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动人之处。

这本《呼吸》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杨照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

imaginist.
分享 转发
TOP
2#

导语

熬夜追剧是很多年轻朋友们喜欢做的事儿,有一位退休阿姨也十分潮流,紧跟年轻人的脚部连续熬夜追剧多天,在某天熬夜煲剧之后耳朵突然听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

新闻视频

李阿姨(化名)退休在家迷上了“煲剧”,一集一集接着看,每天要熬到三点多才上床睡觉,这样的作息持续了半个月后,这天她像往常一样煲剧至凌晨,但次日醒来却发现耳朵听不见了。

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李娜娜:

“我们正常的话,听力的分贝一般是在那个26分贝以上的。她过来的时候,她低频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四十多五十的分贝了,达到一个中度的一个感应神经性聋了。”

经过听力筛查,医生确诊李阿姨为中度的低频感应神经性聋,需要立即住院治疗,那么李阿姨突发耳聋从何而来?

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李娜娜:

“因为她入院之后我们给她做了检查,排除了有长肿瘤,排除了其他的全身性疾病的,它的主要还是考虑一个跟她的紧张操劳、熬夜有关的,后面经过我们的一个科学的治疗之后,她是听力完全康复了的。”

医生表示,感应神经性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睡眠障碍、精神紧张的人群,因为患者多是一夜过后突然出现的耳聋症状,所以又可以统称为突发性耳聋。

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李娜娜:

“很多时候,病人会告诉我们他耳朵很吵,发生了耳鸣,但是他不一定会发现自己听力有下降,这个时候我们要警惕他有没有一个突发性耳聋的一个情况。突然间的一个眩晕,天旋地转的,耳朵也开始发生一些有耳鸣,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警惕是突聋的可能。因为有一部分的突聋是会伴随眩晕的,像突发性耳聋的话,我们最好要尽快治疗,它可以对听神经的恢复比较好,如果你是时间推迟了之后,那些神经可能它就完全的功能丧失了。”

医生提醒,突发性耳聋跟年龄没有关系,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寒冷天气的背景下,连续熬夜、操劳、精神紧张出现应激状态,则会发生突发性耳聋,每年的冬季也是这种疾病的高发季,提醒大家日常要多运动,保持正常作息。

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李娜娜:

“我们平时尽量要保持心态的开朗,生活的规律,尽量不要熬夜,劳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

来源:惠州电视台第一直播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